Labels

生活 (12) 游记 (10) 挪威 (5) 散文 (4) 时事 (4) 经济 (4) 电影 (1) 电视剧 (1) 转载 (1) 阅读 (1) 黄子华 (1)

0 从董总纷争看华教

董总风波越演越烈,今天教总主席居然动手了。[1]

这是一场捍卫中文教育的斗争?还是简单的权力之争?从主流媒体的新闻来看,叶邹两人似乎是恋栈权力之人。我身为独中毕业生,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试着从新闻里抽丝剥茧,总结一下已知的事实。

风波起源
关丹中华中学的学生能否参加统考。

什么是统考?
根据 Wikipedia,统考是独中统一考试的简称统考,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的特有私立考试,主办单位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董教总)考试局,参与的对象仅限独立中学的学生。也就是说只有独中生才可以参加统考。

统考是否开放给国中生?
根据董总华教大事记要,1993年7月,媒体言论版出现质疑统考不开放给非独中生参加的声音,同年7月26日,董教总独中工委会考试局发表文告,强调只有在籍独中生才有资格参加统考。7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冯镇安在报章呼吁统考向政府公共考试看齐,开放统考。

7月31日,董教总发表声明,指出将统考这项内部考试转变为公共考试,涉及教育法令、教育政策及独中工委会内部操作问题,现阶段不可能开放。8月23日董教总领导层提出,若政府承认统考,则统考可立即开放。8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冯镇安受报社询问时,不愿再提这项课题。[2]

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
关丹中华中学的政府批文显示,实施的是国家教育课程 KBSM,教学课程媒介语是 Bahasa Kebangsaan,很明显不是一间独中,当然不能报考独中统考。[3] 当然大家都希望关中是一所独中,那么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同样的方式来增建独中,让独中遍地开花,可惜事与愿违。


事情发展到几天的地步,就是因为叶邹两人坚决不让关丹中华中学的学生参加统考,劝请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长厘清政府批文才来申请,从而招致反对派的疯狂攻击,不拉叶邹二人下台誓不罢休。他们到底存了什么样的居心,我不愿揣测。

2013年大选前,马华部长彭亨州务大臣和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长当初坚称关中是独中[4][5],直到批文曝光,大家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欺瞒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大选。但是现在纸包不住火了,这些人没有继续去争取修改批文,反而积极要除掉叶邹二人,实在是耐人寻味。

华教如今还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华教人士还是在“内斗”。董教总的分歧在《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时就很明显了,同样是反对,但是各搞各的反对签名运动。

回到 2013年9月6日,教育部长慕尤丁推介《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定稿时表明,教育大蓝图是捍卫和执行《1996年教育法令》所规定的教育政策。《1996年教育法令》的绪论和第17条文阐明的教育政策是:“国语必须是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语”。同年8月22日和9月4日,慕尤丁多次表明教育大蓝图势在必行。教育部分3个阶段共13年时间(3年+5年+5年),来执行《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而且更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实现“最终目标”。

所谓的“最终目标”,就是《1996年教育法令》里面提到的,即建立一个以国语(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育制度。第4章第4.26项规定在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阶段,建立一个以国语(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把课程、课外活动、考试和文凭划一,并只把我国其他民族语文列为中小学的选修科目。[6]

这些政策彻底漠视母语教育,最终将弱化华小,最终也许将华小改制为国民型华小。我们的马华部长怎么都不出声呢?

内斗一直到叶邹两人下台也许就是某些政党及政府想要的结果。


引用
[1] 星洲日报:燒到教總‧王超群動手了!
[2] 董总:华教大事记要 1954-2004
[3] 董总:关丹中华中学批文争议专辑- 2013年6月(PDF)
[4] 南洋商报:董总指魏家祥曲解含义 教部回函称“知悉”非“接受”
[5] 南洋商报:书面答案是发批文前版本 彭大臣说关中是独中
[6] 董总:董总对教育部《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初步看法和建议
您的宝贵意见

0 展望 2015

2014 年就这样过去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制定计划前先总结一下。

工作
总结:周遭环境变化很快。CS 主导地位被替换的速度比估计的还快。
展望:希望今年会有个好的转变。

理财
总结:虽然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好的运气是暂时性的,总的来说还是 ok 的。
展望:循序渐进,不指望能一步登天。买了这么多期的 eurojackpot 还没开胡。

个人管理
总结:
—— 想不到真能坚持每周3次去运动,当然锻炼身体还是要避免太操劳,否则得不偿失。
—— 2013年 买了9本书,而在 2014年买了188本,惊人的数目!当然 2014年也读了不少书,接下去的日子一定要抽时间记录读过的书本。
—— 把 Top Eleven 这个手机游戏彻底删除了,很喜欢这个游戏,但它像是一个定时器,一直在催促我需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时间就这样被游戏给碎片化了。
—— 删除了 Top Eleven,但是安装了 Clash of Clan,这个游戏也是容易让人上瘾,不过自己能控制,不想玩的时候,完全可以把 Coc 当成农场游戏,每天两次去收割就好了。
—— 工作不忘娱乐,2014年也花了不少时间在 Diablo 3,屈指一数,总共花了接近 780小时在这游戏上,平均每天 2小时。在与好“机友”(也就是在荷兰的 housemate)共同努力下,成就有一点的:

几乎最好装备的 Demon Hunter,塔手 + 接近最好 Hellfire Amulet

可怜的 Monk,在 exploding palm 被 nerf 之后就不玩了

Witch Doctor 在 DH 强势的情况下也被忽略了


展望:
》保持早睡早起,定时运动的好习惯。
》当然饮食也要健康一点,尽量少吃快餐,吃清淡一点。
》连 Mark Zuckerberg 这么忙的人也计划每两周读一本书,一年26本书,我的目标也一样,70/30 中英书本,不包括专业知识的书。继续投资在自己的身上。有兴趣的人可以点击这里来追踪 Mark Zuckerberg 读的书 - A Year of Books
》继续减少花在手机游戏的时间。借用去年的同一句话,时间是很宝贵的,何必用时间来对抗高富帅的金钱?

2014年去了沙巴 Kota Kinabalu,挪威和瑞士。在挪威这个天堂去逛了9天8夜,邮轮,渔村,登高,峡湾等等漂亮的景色,毕生难忘。好友应该会感谢我这么努力编排这个行程。

2014的遗憾就不提了,去年没做到的,今年还有希望。

自去年底开始生病,病了好久,现在总算好了许多,让我深深明白身体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所以保持身心愉快还是今年最大的目标 :)

我喜欢日落,不是因为日落的凄美,而是日落之后会有日出,明天又会是充满生机的一天,我知道希望和温暖通通又回来了

美好的 KK






您的宝贵意见

0 2015元旦

时光不留人,2014年就这样过去了。去年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完成得不尽如人意,如果要打分,大概是 60分,就像有些领导说的,不过不失,没有亮点。

虽然比计划中提前回国,但是总算回到马来西亚,家始终是最温暖的。

2014年所有不好的,不顺心的,过去了就让它过去,还没过去的,总会迎来曙光。我相信人善人欺,天不欺。

跟大家分享这首《给十年后的我》。希望今后不再迷惘,好好活出自己。



給十年後的我


作詞:黃偉文
作曲:陳小霞
編曲:Billy Chan

這十年來做過的事
能令你無悔 驕傲嗎
那時候你所相信的事
沒有被動搖吧

對象和緣份已出現
成就也還算不賴嗎
旅途上你增添了經歷
又有讓稜角 消失嗎

軟弱嗎
你成熟了 不會失去格調吧
當初堅持還在嗎
刀鋒不會 磨鈍了吧

老練嗎
你情願變得 聰明而不衝動嗎
但變成 步步停下三思 會累嗎

快樂嗎
你還是記得你跟我約定吧
區區幾場成敗裡
應該不致 麻木了吧

快樂嗎
你忘掉理想 只能忙於生活嗎
別太遲 又十年後至想 快樂嗎

您的宝贵意见

0 大马经济(二)马太效应?

跟据《南洋商报》12月10日的报道,伦敦财富咨询机构财富视野(Wealth Insight)报告指出,2013年马来西亚共有 26,000名百万富翁(持有超过 100万美元净资产的个人),总财富高达 1510亿美元,其中吉隆坡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百万富翁的城市 (13,800人),超过阿布扎比、开普敦和伯明翰的百万富翁人数。[1]

是不是令人感到吃惊?实在无法想象吉隆坡竟然是拥有最多超级富豪的城市。因为我国 2012年平均家庭月入只有区区 RM5,000,收入中位数只是 RM3,500。

事出必有因。我忽然想起多年前 The Star 的一份调查问卷。[2]在 2010年,The Star 联同 youthsays.com 和拉曼大学对我国 30岁以下民众展开调查,受访者年龄集中于18至27岁之间,样本数为 1,678人。在这份调查中,他们竟然发现高达 75%的受访者认为成为百万富翁是他们这一生中唯一且最重要的事情,而 96%的年轻人相信自己在35岁时就会成会百万富翁。

其中 25%的人将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择手段,放弃自己的道德观,35%的人愿意牺牲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达 51%的人愿意牺牲社交生活。

虽然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百万富翁是比其他人更快乐,但是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成为百万富翁说明自己是成功的。这么多人认为有钱才算是成功的,这充分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社会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

是不是年轻人的这股冲劲促成百万富翁的诞生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根据副首相,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只有 1.7%的贫穷率,国民已经几乎脱离贫穷,这是国家的骄傲。[3]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他机构的报告,是否真如副首相所言一样,穷人已经可以过上好日子了。根据 Khazanah Research Institute 2014年 11月的报告,我国还有 23%的家庭月入少于 RM2,000,多达 55%的家庭月入少于 RM4,000。个人月收入的中位数则为 RM1,700,这跟 EPF的数据相当吻合。EPF的报告里,多达 62%的雇员月入少于 RM2,000,而有 96%的雇员月入少于 RM6,000。

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州属的发展差距太大,造成家庭收入也相距甚远,例如吉隆坡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为 RM5,847,雪兰莪州为 RM5,353,而临近的森美兰州只有 RM3,575。

图表来自 Khazanah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of Households 2014 Nov》

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1月发布的第一份《大马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家庭的相对贫穷率这么多年来其实并未真正减少,反而有增长的迹象。相对贫穷率是利用家庭收入中位数的的一半来做计算。到了 2012年,我国还有百分之20的家庭活在贫穷线下。

图表来自 UNDP 《Malaysi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这似乎说明了只有极少数人在国家的发展当中获利。有鉴于此,我们来看看 1970年以来我国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这张图表清楚显示了我国分布不均的家庭收入。Top 20% 的家庭收入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增长,而下面 80%的家庭收入则在缓缓的增加。在 2012年 Top 20% 和 Middle 40% 的家庭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咋舌的 RM7,500。中产家庭很快就被抛在后面了。

除了收入,我们也来看看财富分布的情况。因为财富一般上是由收入的剩余慢慢累积下来的。

图表来自 UNDP 《Malaysi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换一个呈现方式,会比较清楚。

数据来自 UNDP 《Malaysi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Top 1% 的人的财富是超过底部百分之40的财富之和。Top 10% 的人坐拥有总财富的 40%,Top 20% 的人占据超过一半的财富。而在中间 20% 的人只有区区 14.6%。

此外,在我国的打工皇帝 CEO 收入也是让打工一族叹为观止。据统计,在 2011年,CEO 的收入是一般上班族薪资的 89倍!换言之,一般人需要工作 89年才可以得到 CEO 一年的收入。这收入的鸿沟是直接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均。

数据来自 UNDP 《Malaysi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其实,搬了这么多图,这么多数据,我想说的只有一点: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是圣经中的一则寓言,是指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在经济学上即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富差距就是这样来的。

这两份报告不约而同的指出了我国恶化的贫富悬殊问题。鉴于朋党主义和种种不妥当的政策,我国已经开始走向两极化。当毕业大学生还在憧憬中产家庭生活的当儿,中产家庭已经和他们渐行渐远了。贫富差距不单单是我国的问题,Thomas Piketty 最近的著作就揭露了西方国家的问题也很严重。

如果我国政府不重视这个问题,只顾着搞“高收入国”,让高收入者得到更高的收入,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怨言只会增加。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昂的房价。政府纵容有钱人炒作房地产赚取大量的金钱,纵容发展商赚取大幅的利润,让许多打工族则往“房”兴叹。有趣的是,那些搞楼产团购的人因为投机成功还能上报章头条,还得到歌颂。

话说回头,也许正是贫富悬殊造成的生活压力,年轻人都往“钱”里钻。The Star 的调查充分显示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唯有钱才能代表一切。年轻人整天都为活着而焦虑,无时无刻在想如何比身边的人挣得更多的钱而心烦。然而残酷的事实是,起跑点的位置是决定性的。

我们的年轻人怎么了?社会怎么变成这样了?种种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


引用
[1] 南洋商报:回教金融蓬勃吸引内外投资 2018年大马3万名百万富翁
[2] The Star: ‘I want to be a millionaire’
[3] 南洋商报:慕尤丁 赤贫率下降至1.7%
您的宝贵意见

0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而没有人在附近听见,它有没有发出声音?存在而不被察觉,是“存在”吗?是不是只有被察觉到,才是真正的“存在”呢?

这是一道著名的哲学谜题。我不由得联想到我们的人生,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我们活在世上,其实是无法一个人过的。一个无人知晓的人,就好像森林里面倒下的那一棵树,也许是“不存在”的。


有人认为,人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这也无可厚非,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从满足个人的生理需求开始的。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在能力有限的时候,能够管好自己,独善其身已经很不错了。能对自己负责任也许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话说回来,倘若当每个人都只在乎自己的时候,只在乎自己能得到些什么,只在乎能从别人身上拿到些什么,当眼中只有钱和利益,这个社会会变得很可怕。以前我们看电视连续剧,特别讨厌那些“利”字当头的大反派。我们讨厌那样的角色,那样的风气,恨不得下一集这些人都消失了。理想的社会,不应该以利益为核心价值。

但是放眼当下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一直厌恶的社会模式了。政府可以滥权舞弊,大公司可以剥削员工福利,而个人可以为了金钱权力,不择手段。威逼诱骗,比比皆是。我们的社会已经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了吗?评价一个人,已经简化成三个步骤:看开什么车,看住什么房,看戴什么包/表。一个人一醒来就只想着赚钱,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社会。

一个“独善其身”的社会,走到最后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反过来,如果每个人可以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为别人带来价值,带来快乐,利己利人,生活会是多么的美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从平日的生活来看,有一件事情我们是很清楚的。我们是为别人而活,最重要的是为了这些人活。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构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当然,爱因斯坦是个天才,有能力者可以有这份胸襟的确是大家的福利。

其实,穷则独善其身的后面,还接了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

你我活着,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您的宝贵意见

0 +31 的国度

3年前的某一天,忙绿的工作中收到一通远洋的电话。几个月后,我决定搭一趟13个小时的飞机,飞跨 10,000 公里的土地,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这个国家,我们一般称之为“荷兰”,而 +31 是这里电话的国家码,不是温度。

来到这里第一个印象就是几乎没看到 Holland 这个词,入眼的都是 The Netherlands。原来,荷兰的正式名称是 The Netherlands (尼德兰),由12个省份构成。而荷兰 (Holland) 只是指由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组成的地区。不过,荷兰是官方向外推广的中文名称,据称“荷兰”这个名字更受欢迎。[1]

荷兰土地面积是 33,730 km2,大概是彭亨州 (35,965)这么大,人口却接近 1700万,人口密度非常高。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土地有一半是低于海拔 1 米,其中 26% 甚至低于海平面,这里真的证明了”地球是平的“。

我自小马来西亚长大,从读书到工作都是在马来西亚(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印尼出差),一直都是生活在亚洲文化的圈子里。这一次来到荷兰生活,是一个契机,一个认识西方文化的机会。文化的冲击是震撼性的,趁现在记忆犹新,写一写我在荷兰的所见所闻和一些想法。


预约预约预约

在这里,无论是去银行开账户,见家庭医生,还是去市政厅登记,都必须提前预约。即使是跟同事约喝酒吃饭看电影,都必须提前约好,临时的约会估计会碰一鼻子灰。可见荷兰是十分重视效率、个人空间和时间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同等宝贵的。提前订好计划可以省下不少时间,而且大家都可以尽可能避免迟到。相对我国,迟到 15-30 分钟已经司空见惯了。


不评价别人的生活

西方社会是一个“单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单元,一个 unit,而亚洲更像是一个群体社会。在这里,只要不影响的别人的生活,做什么都可以,而其他人也不会指指点点。我想这就是“个人自由”。在亚洲,哪怕是一个人在公司独自去享用午膳,背后也会有很多人在评价这无伤大雅的行为。在亚洲,群体主义一直在压制个体主义。搞小圈子,不必要的社会压力,都是群体评价个人行为的不良结果。

我身为一个道地的亚洲人来到西方国家,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一点——很自由,真正的 free。一个孩子可以跟父母亲说:我长大后想当一位画家。西方社会会尊重个人的意愿,在亚洲同样的行为会被认为自私。其实,一个人或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又岂能让别人来评价呢?一个人的存在,难道真的需要别人的认同才能真正存在吗?我觉得应该是:我在,故我在。

图片来自刘扬的《东西相遇》[2]


金钱价值观

荷兰人的“吝啬”是举世闻名的。作为欧洲 Top 5 的国家,在街道上一眼望去都是普通娇小的房车,或者是5门的房车,极少豪华轿车。荷兰 2013 年可支配家庭收入为 € 28,000, 而这里很受青睐的汽车是 VW Golf (大约 € 19,000), Peugot 308 (大约 € 19,000),Ford Focus (大约 € 20,000)。车价不到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脚踏车才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荷兰人更在乎的是实用性,有多省油。相对于马来西亚打工一族买车动辄 RM 100k 的情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我国的家庭月收入还不到 RM 5,000。关于我国家庭收入情况,有兴趣的可以点这里(之前的文章)

此外,荷兰人在食物和服饰也不讲究。我的很多同事,午餐只是面包 + cheese。出门就穿 jacket,普通 t-shirt,牛仔裤。一般人都不会崇尚名牌,实用才是最好的。而在马来西亚的购物商场,哪个不是带着 LV,Gucci 等名牌包在逛街?

这时候也许有人会好奇,到底荷兰人都把钱花在哪里呢?原来荷兰人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去旅行度假。有能力的,几乎每一年都会去旅行。在一个目的地待上两周至一个月的时间,好好享受当地的风俗,过一过当地的生活。

这就是荷兰人花钱的取舍。他们不在乎名牌,也不需要物质上的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没有必要去炫耀名贵的物品。他们更在乎的是,到底要怎么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多去旅行开开眼界,多去运动锻炼身体,多去博物馆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一个人必须要有理想,这样内心才会踏实,才不会一直被社会牵着鼻子走。一个 Hermes 包和一次深刻的旅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这跟在亚洲盛行的消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亚洲,仿佛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块名表,一辆豪车,这个人就会得到大家投以羡慕和赞许的眼光。很多人拼命的赚钱,就为了面子,为了彰显身份地位,为了一个 Chanel,更准确应该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有一个 Chanel”。如果一整个社会都需要奢侈品,需要别人的赞誉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幸福感,那么这个社会是十分悲哀的。

话说回头,金钱其实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工具。我们不应该沦为金钱的奴隶。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我们到底是需要一辆名车,还是我的朋友认为我需要一辆名车?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感谢我的 housemate 介绍我到荷兰工作,让我有这个机会看看到底欧洲人是怎么生活的。猜到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这一次的东西碰撞彻底地颠覆了我的生活观。在荷兰,我见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大家可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而活。人活着,其实是不用这么累的。


网络来源
[1] 荷兰官方网: 尼德兰VS.荷兰
[2] 華裔女設計師劉揚《東西相遇》:圖說東西方文化差異
您的宝贵意见

0 凋零


那一天,分针停格在8点26分,你开心地转过头来说,“你看,你看,花海真的很漂亮!”。我笑着,连连点头。

依稀记得,那一年,春天,阳光是妩媚的。

193天之后,盛开的花卉,还是接受了凋零的命运,而我,也已经习惯了,没有阳光的日子。

曾经听说:每一个喜欢向日葵的人儿,都能让人温暖,因为,他们的心底都住着一个小太阳。

我爱上了天空。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爱看蓝天。也许因为太阳住在那里,我这样回答。

然而,我从未告诉他们,我很喜欢用35°这个角度,抬头望天空,因为这样,眼泪不容易流出来。
您的宝贵意见